2014年11月16日上午,濟寧市書畫協會成立慶典(揭牌)暨“心酒杯”書畫邀請展開幕儀式在市群眾藝術館舉行。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府、市政協濟寧分區老領導、市直相關部門領導參加,市民政局民管局領導宣布了《關于同意成立濟寧市書畫協會的批復》文件,市文化聯合會,是社會科學聯合會、市科學技術學會,市書法協會、市美術協會,高新區書協、太白新區書協,任城區書、畫協會濟寧大地書畫藝術家協會及部分縣、市、區書、畫協會的領導到場祝賀。
濟寧市書畫協會是從事書畫藝術創作、交流、展覽、培訓等業務的社會組織,是我市書畫藝術界的又一支新軍,他的成立對傳承古老書畫藝術、促進孔孟之鄉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。同時開幕的“心酒杯”書畫邀請展,共展出作品160余件,國家、省、市級作品占1/3以上,美術作品占1/3之多;幅幅佳作吸引了眾多的欣賞;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,而且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。我市部分年輕創作者和業余愛好者的新作也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,開幕當天,我市有3000余市民觀看展覽。
濟寧心心酒業此次冠名濟寧市書畫協會成立慶典(揭牌)暨“心酒杯”書畫邀請展開幕儀式又一次把酒文化和書畫藝術緊密的聯系在一起。
我國的酒文化從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在古代,飲酒作詩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。古代的畫家、書法家大多嗜酒,其原因大約有二:一是他們往往多愁善感,生活追求浪漫,希望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個性,因而多借酒興來體味生活的趣味。二是因為酒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的功效,能夠使人精神亢奮,才思敏捷,從而激發出創作的靈感,推助書畫作品的產生,并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質量。
在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中,酒發揮了巨大的作用。舉例來說,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,其代表作《蘭亭集序》,便是他于紹興蘭亭和孫統、孫綽、王蘊等42人聚飲時寫就的:唐代有“草圣”之稱的書法家張旭,在作書前往往是狂飲大醉,然后才下筆,有時甚至不用筆,而“以頭濡墨,一甩而就”,“變化無窮,若有神助”。更令人驚奇的是,等他酒醒后再寫,竟“不可復得”(唐書·張旭傳》)。
不僅書法家創作借助于酒力,許多畫家亦然。在美術史上,秦漢間的“千歲翁”安期生,曾“以醉墨灑石上,皆成桃花”(《酉陽雜俎》)。唐代吳道子,“每欲揮毫,必須酣飲”(潘天壽《中國繪畫史》)。元代畫家錢選,“酒不醉,不能畫”。明代畫家吳偉好“劇飲”,人們欲得到他的畫,需“載酒前往”。
可以這樣說,我國古代許多藝術精品的產生,都與酒密切相關。當然,他們之所以能創造出精湛的藝術品,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勤學苦練。但是,也絕不能忽視酒對書畫作品誕生的巨大推助作用。這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。